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8
其實持續會盡量去看 NTLive ,覺得可以在台灣用很簡單的方式去看到英國劇場是很幸福的事情。
在上半年一連串的莎劇之後(其實這一檔 NTLive 也有好幾部莎劇XD),中間卡了一個耳聞已久的瘋王,怎能不去看一下(笑)
這部由亞倫·班奈執筆的劇本,原本是舞台劇,1994年曾經改編成電影(同名),這次 NTLive 則是再次搬演。 劇情說的是英王喬治三世初次出現(疑似)精神失調症狀,從他自身外擴而出的整個政權危機的一段過程。
他雖然是歷史劇,但意外地具有某種現代劇本的質地,不是說改成時裝什麼的,而是台詞的表現方式。

他的確是一部很吃角色演出的劇,很奇妙的一點在於,他一定程度上把所有角色喜劇化,讓宮廷中本該更顯血腥的權力鬥爭乍看整體漫出一股浮誇的詼諧(永遠是「王子」的威爾斯親王、派系鬥爭的議員們、為各自的利益與診斷爭吵不休的醫生們),而破口則是失常的喬治。
他不斷地說、管不住自己的說、重覆地說,他的失常就是一面扭曲的鏡子,照出整個宮廷建構在個人利益、權力、慾望之上的恐怖平衡。
所以這份詼諧就成了諷刺。
頻繁的換場非常有趣,場景運用也很巧妙。我喜歡他大量使用門和椅子做為主要場景/道具的隱喻性,誰進到這扇門、誰從門裡出來;誰坐上了椅子、誰沒坐上那張椅子。
做為國王的喬治理所當然坐上那張椅子(王座),而他的醫師試圖馴化他時也同樣將他捆綁在椅子上。困住他的從來就是「國王」的身份與權力慾望,擊倒他(和讓他再次爬起來的)亦復如是。

雖然舞台結束在喬治被治癒,成功奪回政權的地方(也讓下半場的壓力沒那麼大),但這部台詞如此聰明的劇其實也給足了對未來的暗示。
莎士比亞那麼多劇你哪部不好讀,偏生要讀《李爾王》,選段也極精巧,正是李爾大病重生,神智最為清明的那一段。
對應回喬治,怎能不說那暗示著迴光返照?
當然,更別說最後和皇后的對話中,又一次出現不正常的停頓。其實都在暗示未來。
劇名直接放進喬治三世,這整部劇當然也圍著喬治建構。在這部劇裡讓觀眾看見一個活生生的喬治三世,他與王后極為恩愛(雖然他心裡愛著另一個他未曾出手的女人),聰明、博記、甚至有些幽默,關心國事,將自己視為國家本身。失去殖民地(美國)無疑是他心中最痛,甚至這可能是逼到他精神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
觀眾可以很快就從這些細節上接受喬治做為一個人而非一個國王,然後看著他逐漸失常,也所以他整個「被治療/馴化」的過程就成了對觀眾(如我)非常直接的壓力。
他瘋狂中的囈語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失能、或是他只是失去了判斷能說與不能說之間的準繩?

而,當首相說出「如果攝政法案通過,他(喬治三世)就會被關進溫莎的一間破屋子,那麼不管他好了或是沒好都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了」時,又怎能不讓人想起那位只是去精神病院借電話的瑪麗亞?
瘋狂與否到頭來可能只是是否符合旁人(主流)的判斷,當劇末,喬治三世高傲說出「國王再度成為他自己」那一瞬,我真切感受到強烈的恐怖,「自己」到底是他真正的內在,或是那個被主流馴化,被社會價值判斷是「正常」的那一個「國王」?

這張劇照拍到了幾個重要的舞台設計元素,門/椅子,喬治三世的椅子在這時不穩固、需要外力協助的輪椅,而相對應的在皮特這一側,首相的權力一如椅子的倒影,虛幻而脆弱。另外就是請大家注意馬克(喬治三世)的左腳,呈現肢體痙攣狀。

最後還是想再說一下馬克( Mark Gatiss )的表演。
對自己語言失控的驚慌與強自壓抑、逐漸神智混亂時手指、關節和腳掌痙攣般的肢體細節,每一個小地方和眼神都讓人看見一個一步步失控又一步步逼迫自己自控的人。
非常精彩。
然後。我超級、超級喜歡喬治三世和皇后互稱「Mr King/Mrs King(國王先生/國王夫人),超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