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在我知道他時,便以品牌名稱吸引我注意力的牌子。
Juliette Has A Gun,帶槍茱麗葉。在我從名字衍生的想像裡,他是割斷秀髮、撕裂裙擺,攜著雙槍(或許是M-60)的13歲美少女。
但這牌子在台灣似乎不是很常見,我又是個不怎麼愛靠櫃,更喜歡直接找試香的人,所以對他也就拖拖磨磨不怎麼積極──直到我某天亂看香水介紹時看到了 Citizen Queen。
買香水這件事總是各種機緣巧合,那時我正突然地想要鳶尾(但拜託噢我根本就不愛鳶尾,這件事我如果哪天想到要說說 Tom Ford 再說),然後這隻香評就碰!跳到我眼前。一整個像是有隻爪子在我手上撓撓撓,我這人別的不好說,腦波弱兼沒定力從來就是不輸人的。當下先是去找了個試香組,然後等進貨,想著先來看看這家到底合不合我胃口,再來看要不要去訂這一隻。
嗯事情後來不是這樣發展,從結果來說,也還好不是。
我有個理論。
如果你很想要某個東西,在這個案例(或很多案例)裡,這東西可能是隻你感覺有點貴,但買下去也不至於很傷、略高預算的香水。
你想著,唉他有點貴,買下去有點痛,不然先放放吧,如果放個一陣子還是很想要,再買。
當有這種想法時,事情他大概就不會這樣發展。事情會怎麼發展呢?
最可能的狀況是,你在心中想念著這隻香,把「貴」的標準提升到了這隻香的價位,但你沒買,還沒,然後,你會一邊想著他,一邊看著其他沒那麼貴、或許也沒那麼想要的香,「也沒有很貴啊,比起那隻」,然後你就買了,買了一隻、兩隻,可能更多。但他們不會滿足你的想要,因為他本來就是次要的,帶來的滿足感當然也是次要的。
最後,你會帶著你不那麼想要的香,好幾隻,然後回頭還是去買下原來想要的那隻。
所以一開始就死心吧,為了自己為了大家(?)為了荷包,想要,就買。
所以回到我說的,我預期著訂一組試香先認識一下這個牌子,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去試那隻 Citizen Queen。但試香組需要訂貨,到貨要兩週,我就訂了,然後正好有朋友要回國,……嗯。
這發展大家就知道了(不,人家不知道)
結果,我在拿到試香組之前就先拿到了 Citizen Queen。
他,完全,是我那杯茶!多麼令人震驚。
我在寫這隻香時,寫下了 “初噴時很難有好的第一印象,強烈到顯得很俗的花香,再多一步就有廉價感的香精氣息一湧而上,大概持續幾秒,鳶尾很快從一陣喧鬧裡浮現,然後就不走了。 緩慢的果香和一點帶木質的麝香支撐了鳶尾的潔淨感,即使底層滿堆近乎庸俗的豔麗花香,這一隻的意象依然是白,沾滿世俗雜色而更突顯本色的白,執固站在最上的鳶尾清冽卻也親切,幾乎不帶粉質。
這隻鳶尾很鳶尾,卻也不是一般處理的鳶尾,他髒得很乾淨,俗得很優雅。 ”
這樣的記錄。
而,他比我原本預期的更討我喜歡,也更適合我,可以說從這一隻香開始真正扭轉了我本來對鳶尾那微微妙妙的印象,正式能把鳶尾視為一個喜愛的香材。
味覺真的是很有趣的東西對吧。
也因為 Citizen Queen 給了我這種好印象,所以我比之前更加期待還沒到手的試香組。
它由8隻不同的小香組成,其中包含幾隻經典香。我滿懷期待地收到,然後……

讓我們回到故事最初:還好我沒等拿到試香組再去買 Citizen Queen 。
我相信這表示 Citizen Queen 就是該來到我身邊,因為我試完了試香組,也嘗試著寫了記錄,但幾乎每隻我都會寫上「不是我的菜」、「有點無趣」,甚至出現過「招我嫌棄」這種感想。(1)
如果我先拿到試香組,我大概就會直接放棄這家的香了吧。
看,想買什麼,能力所及的話,就買吧。
繞遠路還是會走去同一個地方的。
(1)如果想看我對那個試香組的寫一半放棄感想,它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