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Into the Woods/魔法黑森林(2014電影版)

  1. 《魔法黑森林》是一部2014年由勞勃·馬歇爾執導的美國奇幻歌舞片,由編劇詹姆斯·雷平改編自拉派恩和史蒂芬·桑坦聯合創作的、東尼獎獲獎百老匯音樂劇,劇中融合了英國童話「傑克與豌豆」及德國《格林童話》中「灰姑娘」、「小紅帽」和「長髮姑娘」共四個故事與角色。維基百科
    上映時間: 2014 年 12 月 8 日 (紐約)
  2. 導演: 羅伯·馬歇爾
  3. 片長: 124 分鐘
  4. 電影配樂作曲者: 史蒂芬·桑坦

因為我算是個原劇fan,所以對這部片的感想並不完全只是對這部電影,無可避免的有我對原劇的理解和比較。
但要說在最前面的是,做為一個原劇fan,我覺得電影版的表現不能說別出心裁翻轉原作或令人驚豔,但小亮點很多,各部份都中規中矩,原作劇情上的缺陷(幾乎)一個不漏的保留,所以我對這樣的改編是覺得可以的。

好啦,讓我們進入森林吧。

這部劇正如簡介所說的,抽出幾個大眾耳熟能詳的童話人物做為角色,他們出於各自不同的目的走進森林,試圖藉此完成自己的願望。
本劇的核心,說穿了其實是: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還有平凡就是好,中產階級好棒棒(喂)
嗯,我是認真的,不過先不管中產好棒棒那部份,這部劇想說的大概還是、……我發現如果拿掉中產好棒棒之後我不會講這部劇要說什麼了<冏>
保守一點說,大概還是腳踏實地、安於自身條件、不追求不切實際的夢想,平凡樸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吧。

我驚覺再這樣說下去會顯得我很不像原劇fan,只好強調一下這些劇情當然原劇統統都有,我不見得認同但我還是喜歡這部劇XD

這些劇中人:包含想要孩子的麵包師/麵包師太太;想要得到財產的傑克/傑克媽;要去拜訪奶奶的小紅帽;想去參加舞會的仙杜瑞拉;想要拿回青春美貌的女巫,以及從一個詛咒開始,所有被牽連在內的人:想要找回「從我身邊跑開的女孩」的王子;想進入皇室的後母;想嫁給王子的繼姊們;想離開高塔的拉潘索;想得到拉潘索的王子;想要找出殺夫兇手的女巨人。
走進森林的人都有自己的願望,也在森林中努力的試著去達成自己的目標,或許透過一些小偷小盜小謊言小小作弊,一些「無傷大雅的小罪」,某些人實現了願望,某些人沒有。

但,小心你許下的願望,就算這些願望看似達成,事情真的就會如此嗎?

下半場(原劇以上下半場切分,電影也抓了差不多的時間開始翻轉)一開始,之前舖設的一切在巨人登場的瞬間被打破。
所有人再一次走進森林,但這次是為了找出生路、為了救贖、為了復仇,或其他。
也是在這個時候,童話開始轉進現實。

上半場每個人犯的一點點小罪共同推動了「巨人來襲」(誤)這個災難──而巨人本身並不故意要成為災難,她會是災難只是因為她比較巨大,非常、非常、巨大──,而這個災難必須由眾人共同承擔。

我喜歡桑坦的最大原因,在於他總是用歌詞帶劇情和人物性格,Into the Woods當然也不例外。
Prologue: Into the Woods用一首歌幾乎帶出所有角色,以及他們的環境、處境、定位,願望,和動機,電影版在這首歌結束時,所有主要角色都正「走進森林」,這大概是我覺得電影版處理得最出色的場景之一。

但也因為歌詞總是涉及人物(和劇情),所以當電影版不得不做出刪減、調整的時候,問題就此產生。
最嚴重的刪減,首推麵包師爸爸,和旁白這兩個角色。
在電影版,說故事的人是麵包師,他同時也是劇中唯一的「父親」。(原劇則否,原劇中的「父親」有麵包師爸爸、麵包師、仙杜瑞拉的父親、傑克消失的父親,除了麵包師之外,這些父親都同時具有童話中父親常見的角色定位:消失、或幾乎不存在家庭中)
舞台劇版,在麵包師試圖逃避現實,丟下孩子和同伴想要一走了之時,是麵包師的父親和他的對談(No More)讓他覺悟,他可以消失可以一走了之(就像他的父親),但他也可以不那麼做。但電影版刪掉了這個部份,麵包師父親並沒有真正出現,電影版用一個幻影般的出沒代替了這部份,麵包師的覺悟就變得非常蒼白。


然後,是旁白。
旁白做為一個說故事的人,同時也是唯一身處局外,客觀看待這個故事、知道這個故事要怎麼前進的人。
在舞台劇裡,女巨人要求主角們「交出殺死我丈夫的兇手」時,旁白被推出去「犧牲」了,而故事在這個時候完全失控,因為「他們失去了既定的道路」。
森林到此完全成了一個渾沌不明之處,王子對麵包師太太的誘惑也發生在這之後,這也是為什麼麵包師太太會說出「I’m in the wrong story」,故事走上無人可知的方向。


電影版沒有旁白,自然也就沒有故事失控的前提,王子的「迷人」和麵包師太太的死去也因此變得更加功能性(雙王子的角色定位本來也就是「夢想中的男人」,在失去這個前提的情況下我只能說Pine王子以他個人魅力全開的迷人度補足了一切←喂),更讓人不快的還可以加上麵包師太太的死因而多了懲罰(女性)失貞者的味道,之後仙杜瑞拉決定不回城堡跟著麵包師走,也就多了補償的氣氛。

另一個比較沒那麼嚴重,……其實仔細想想還真有點嚴重的,是拉潘索和女巫。(哎啊我發現我寫了快兩千字根本什麼都還沒開始講,這部劇裡有童話常見的父親問題,同時也有童話常見但不常提的母女問題啊!這部劇所有的「母親」角色都讓人懷疑編劇是不是有嚴重的厭母情結,幾乎每個媽媽都很怪,不那麼怪的媽全死了)
女巫就是個直升機媽媽,原劇裡拉潘索死在巨人腳下,這影響了女巫讓女巫做出離開這些「凡人」的決定,她丟出豆子接受母親的懲罰,失去青春美貌回到母親的庇護之下,遠離這個世界(看,又是個怪怪的媽媽)。
但電影版的拉潘索第一沒有孩子;第二也沒被踩死,她跟著王子離開母親(女巫),這一點的有趣在於因為如此,拉潘索反而成了唯一一個「不聽家長說教」,但也好好活下來了的角色XD
壞處在女巫的Children will Listen而此變得很無力。

這本是個貫徹童話原則,不斷不斷不斷說教的故事啊。

寫太長了真是拖拉……電影版的部份就這樣﹐其他角色什麼的……我決定當成隨筆,想到了再放在噗浪上說說就好。

最後,我還是推薦這部電影的,做為音樂劇的簡略版本,事實上電影畫面美麗、運鏡流暢,原劇可以被解讀得很黑暗的東西其實淡化許多(光是傑克和小紅帽的年齡往下壓,就已經擺明電影版幾乎完全捨棄這兩個角色原有的性暗示,缺點就是野狼先生的存在也功能化了,很多人──包括我──覺得強尼戴普的表現不好……我是覺得在電影這種走法下,野狼先生本來就很薄弱,也不能全怪他就是,可是那一段的確很弱、超弱),演員們的歌唱表現在有畫面的時候差強人意,相當程度往原百老匯演出cast靠攏,沒有太出彩的特色但也算中規中矩,迷人度都頗高,Pine王子魅力全開個人加30分(臉,我是說臉,唱的部份就不扣分……)
梅姨之前在《媽媽咪呀》的唱有讓我驚豔,這裡反而普普,我覺得很大一部份是導演讓拉潘索活下來害的。這一點也顯現在新曲其實並不真的很感動人上,其實是有點可惜。

如果覺得這部劇這種集結童話,舖下許多細節和伏筆之後再來一次爆的手法有趣,也可以接受音樂劇的話,我個人還是很推原劇的。
原百老匯演出版自然是精典版本,也出了DVD,很簡單就能找到影片XD
我個人很喜歡的是2012年的露天演出版本,嗯,Youtube上是可以找到的。(如果找到2002百老匯重排,我自己是不太推那版本,但有興趣還是可以看看)

 我的邊看邊碎念噗,僅噗浪好友可見
感想噗,或許會有角色碎碎念
在夜月噗上的討論,多有原劇感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